
俗话说:“饿死的骆驼比马大,破船还有三千钉。”这句话的意思很有道理,很多时候云南配资,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“穷”是相对的。穷人的穷和富人的穷看似相似,但本质上却大不相同。穷人的穷是实打实的贫困,几乎没有任何财富,过得一贫如洗;而富人的穷更多的是指他们不能再过过去那种奢华无度、尽情挥霍的生活了。这种“穷”往往是与他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产生的,顶多只能算是家道中落,和真正的贫穷还有很大的差距。在这方面,鲁迅的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鲁迅家族的衰落
鲁迅的祖先在封建时代算得上是显赫一时的大家族,他们住的房子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大宅子,家里还专门有丫鬟和乳母,简直是名副其实的“钟鸣鼎食之家”。然而,在社会动荡、朝代更替的背景下,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都遭遇了冲击,鲁迅的家族——周家也未能幸免。
周家衰落的开端出现在清朝末期,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开始。
展开剩余80%鲁迅的父亲周福清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已经考中进士的人,虽然没有跻身状元或榜眼,但凭借进士身份以及周家的家底,周家继续兴盛应该没有问题。然而,周福清却并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,他脾气暴躁,言辞没有分寸。用现在的话说,他的情商很低。官场上这样的人注定难以获得青睐,结果也如预期一般,周福清在为官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。据鲁迅回忆,周福清做官时,家里虽然不至于靠救济度日,但也没有从官场带回任何实质性的收入。然而,后来周福清做的一件事,彻底导致了周家步入衰落的深渊。
一步错,满盘皆输
1893年,鲁迅的父亲——周福清的儿子,要参加乡试。正好监考官和周福清是旧识,周福清心想着,自己的儿子应该通过这次机会一跃成为高官,实现自己未曾完成的愿望,于是便写信给监考官,希望他能照顾一下自己的儿子。可惜,这封信没有藏好,周福清很快就被揭发收贿,给监考官行贿的丑事曝光了。这一事件不仅让儿子错失了晋升的机会,周福清的仕途也彻底崩塌,甚至差点危及生命。最终,周家用尽家产才保住了周福清的性命,这对周家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,也使得他们从此走向了衰落。
当家族的荣光褪去时,周围的人常常只是旁观,抱着一种冷眼看热闹的态度。在外人看来,周家依然过得不错,毕竟家族曾经的荣耀和财富给了他们一定的经济支持,虽然不再富贵如昔,但毕竟还有家底可依。而对于周家人来说,曾经的锦衣玉食已经不复存在,自己真的成了穷人。
靠典当过日子
虽然家族已经衰落,但周家曾经积累下的一些财富依旧可以在短期内支撑他们度日。鲁迅小时候,家里经常会把一些家产拿到当铺去典当,换取生活的所需。当时,鲁迅的父亲已经染上了吸毒的恶习,整个家也失去了顶梁柱,只能依靠典当家财过日子。年仅十岁的鲁迅,不得不经常带着家里的东西去当铺,面对当铺老板冷嘲热讽的态度,听着他们对当物的挑剔,这些都成为鲁迅童年中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这些经历给年幼的鲁迅心灵留下了深深的伤痕。虽然心中充满了创伤,但生活所迫,年幼的鲁迅依然要为家庭的生计奔波,去典当家里的东西。对于鲁迅来说,这些往事是对“穷”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。周家虽然败落,但曾经的家底让他们不至于一夜之间陷入无法生存的困境。尽管如此,鲁迅依然深知,富人的穷和穷人的穷是不同的。
富人的穷与穷人的穷
周家虽然家道中落,但仍然拥有曾经积累下的财富。鲁迅小时候经常把家中的物品拿去当铺典当,甚至在家中已经有很多财物能变卖的时候,仍然可以勉强度日。这和穷人那种“家徒四壁”的困境完全不同。穷人的穷是真正的穷,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,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支撑生活的资源,四处借债,甚至为了生存做出卑微的事情。这样的穷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。
然而,像周家这样曾经富贵的家族,即使衰落,也不至于陷入困境,至少短时间内,他们还有可以依赖的家底。如果真到了无法度日的地步,周家仍然可以凭借一座大宅子支撑一段时间的生活。尽管如此,周家从曾经的繁华到最终的衰败,确实令人感慨。周家的衰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经过了多年的积累与沉淀,才最终走到了今天的境地。
总结来看,不论是富人的穷还是穷人的穷,都能在生活中带来不同的挑战。富人可能会觉得生活质量下降,变得无法忍受过往的奢华生活,而穷人则面临更为直接的生存问题。富人和穷人的穷,虽看似相同,却本质不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晶顶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