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79年2月17日,解放军东线作战指挥部下达命令,要求80公里纵深的穿插部队在12小时内抵达指定位置,以便对高平的越军形成合围,从而顺利占领高平。然而,实际情况远比预期复杂:部队完成任务花费时间超过计划的五倍,行军途中还遭遇了重大损失。整整28天里,解放军动用了11个步兵师和13个炮兵团,总兵力约15万,但高平始终未能完全攻下免息配资炒股,最终不得不撤军,留下不少遗憾。高平一役也促使双方对战术和战略进行了深刻思考。本文将从越南视角分析解放军在高平作战未能取得理想结果的原因。
一、高平作战战略部署
据2020年6月27日《高平电子报》报道,高平战役中,越南当局采取了严密的战略部署,以保卫祖国、稳定人民生活。1979年2月17日,实则约22.5万中国军队进攻越南北方六省边境。在高平,中国军队从通农、茶灵、福和、石安四个方向发起进攻,先后攻克阮平、河光,并推进至高平镇。为了牵制越军,中国军队还对保忠庆、下朗等边境地区实施攻击,然后向重庆、茶灵发起进攻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解放军,越军及地方官兵、武警、边防部队、民兵和自卫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奋力抵抗。在大湖仙关口,越军迅速构建了三道防线,并有效封锁敌人在3号国道上的行动。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,高平地区暂时保住了防线。3月5日,中国方面被迫撤回国内,越南官方为维护和平停止阻击。战后统计,越军共歼敌1.8万人,重创7个营,摧毁坦克和装甲车134辆、军车23辆,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。
展开剩余75%据越方资料,战争造成高平地区巨大损失:80%的公社和70%的房屋被毁,约1500人死亡、450人被捕。民生方面,水牛和奶牛损失约10%,猪损失40%;交通方面,43座桥梁被毁,高平镇12座混凝土桥完全摧毁。尽管中国军队未能完全占领高平,但其在作战中对越军造成的打击仍然相当严重。
二、高平的防御优势
高平位于越南东北部,多为山岳和丛林,海拔较高,机械化推进困难,且天然石洞众多,便于隐藏和防御。这使得当地成为天然防御要地,越军利用地形展开有效部署。初期,越军在高平地区布防约1.5万人,包括1个步兵师、2个独立团、5个独立营、11个边防连、1个特工营。随着战事推进,不断有后援增兵,使正规军和民兵总人数达到5万至10万。
面对高平的坚固防御,中国军队采用纵深穿插和迂回包围战术,计划在3至5天内攻下高平。2月18日起,解放军先投入7个师试图围歼越军346师,计划12小时内占领班庄、董塞等关键地区,并部署坦克和装甲车实施穿插作战。然而,实际情况远不如计划顺利。121师原定12小时完成的任务,实际耗时46小时,还因迷路和遭遇伏击造成严重损失:连以上干部死亡55人,团以上干部11人,部队歼敌2800人,自身伤亡1600人。主要原因包括:敌情地形不熟、穿插部队迷路、遭伏击、后勤供应不足、炮火协同不及时、工兵保障滞后等。
三、高平战役伤亡情况
从2月17日至3月5日,高平战役持续28天,双方伤亡惨重。据统计,双方共计约10万人伤亡,平均每天约5000人。在越方资料中,解放军伤亡约1.8万人,134辆装甲车被毁;中方资料显示损失约1.2万人。高平战役成为解放军全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,歼敌正规军约1.9万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越南方面实行全民皆兵政策,正规军、民兵、公安屯以及特工均参与作战。许多老弱妇孺甚至儿童也加入防御,使解放军在作战初期伤亡惨重。一开始,士兵难以将民兵与普通民众区分,当他们伸出援手时却遭遇伏击,造成不小损失。随后,指挥部下令小心防范所有民兵,包括看似无害的妇女和儿童。
为应对高平的强大防御,解放军先后投入7个师,并陆续增派4个师(20军58师、50军150师、54军160师、162师),方才满足作战需求。
四、战役总结与反思
高平战役虽持续28天,但并非毫无收获。战役虽然未能完全夺取高平,但让解放军认识到自身不足,并进行了深入总结。主要问题包括:对高平山地丛林战地形和敌情掌握不足,穿插作战计划不够贴合实际,穿插部队遭遇伏击和阻碍,以及对越军分散游击和民兵袭击能力估计不足。经过总结,解放军在后续战役中积极改进战术,弥补缺陷,提高作战能力。
高平一役显示,战争中地形、敌情、民兵动员以及后勤保障等因素对战局有重大影响。虽然双方均付出惨重代价免息配资炒股,但这次战役的教训成为解放军后续作战的重要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晶顶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